捐款

某天,一位女同事侃侃而談,提到她每個月都捐款給某個知名的功德會,還特別強調是固定轉帳,言談間雖一臉肅穆,仍難掩心中的得意。

話猶未已,還繼續訴說世上有許多需要幫助的人云云諸語,其道岸然,其義凜然,嚴詞正色,如對聖賢。

聽罷,我問她:「妳每個月給妳爸媽多少錢?」

現場陷入一片沉默,其他同事似乎也對這個問題感興趣。她原本肅穆的臉更加嚴肅,卻漸漸漲紅,最後竟然發紫。

「話不是這樣講!」她翻臉了。

那就奇怪了,一般不是都說「攘外必先安內嗎」?我不是什麼孝子,沒幹過臥冰、溫蓆、打虎這類偉大事蹟,當然沒拿過什麼獎狀,不過讀過「慈烏夜啼」,還知道烏鴉反哺這檔子事。

於是我再問:「那應該怎樣講?」

她怒目瞪著我,張口結舌,一時竟為之語塞。就這麼僵了半晌,她負氣轉身,決定不再理睬我。

十四世紀的歐洲,教皇發行贖罪券,有罪的人花了錢,就可以免除一切懲罰,並且得救。直到1517年10月,馬丁路德公佈95條,抗議贖罪券販賣的弊端,這才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。

改革成功了嗎?若真如此,為何還是有那麼人寧願捐錢給宗教,而不是立案的慈善機構?一樣是做善事,分別在哪裡?

如果因為捐款,就是〝功德〞,神就赦免你的罪,這跟收賄的法官有何不同?這樣神值得信仰嗎?

穿上藍色的制服,打掃街道、勸募行善,路上行人如親人,嘴上師父師姊的叫,謙卑有禮。脫下藍色的制服之後,四肢不動、五穀不分,凡事斤斤計較,對親友不假辭色,這又是哪門子行善?

梁武帝問達摩說:「我蓋了一堆寺廟,養了一票和尚,你說,我有多少功德?」

達摩老兄回答說:「沒有功德。」

可見得:心中若一直有「做功德」這個念頭,所作所為就不再是功德,因為那已經變成一種慾念了。

話說回來,做父母的把屎把尿,把你拉拔這麼大,給點錢也不過是聊表心意,當然也沒有什麼功德可言。

既然如此,同樣是花一點錢,為什麼很多人寧願選擇換取連面都見不到的「上師」的開示,而不是身邊父母欣慰的笑容?

真想不透。

10 thoughts on “捐款

  1. 才子,
    不要浪費你的能力,
    以後你有另一項額外的收入可以賺,
    寫寫搞去報社投吧,
    以後你的文早不只上網可看,
    連翻看報紙都有耶。
    過些日子,真的可以出書喔。
    Q 支持你~

  2. 粉同意你的看法哦~~
    父母漸漸年老,愈覺得他們的笑容愈可貴及可愛!!
    捐款~~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單純為了幫助別人,但是這個單純的想法有多少人能做到呢??

  3. 其實大部分的人都會人云亦云盲目的跟隨別人的腳步,或是被媒體誇張的報導給牽著鼻子走,我們真的該好好思考一下,怎樣做才能好好的幫助身邊的至親,先把身邊的人照顧好,才有餘力去幫助旁人,應說才有資格去幫助別人。

  4. 「千里鶯啼綠映紅,山村水郭酒旗風;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樓台煙雨中。」
    東晉南朝江南佛寺數量之多,讓杜牧寫下這首「江南春」。這些〝功德〞,如今安在?做功德的這些帝王,卻又如何?

  5. 人這個字書寫起來很簡單, 可是真要仔細研究的話, 我還真的是力有未逮,太太太………………複雜了.

  6. 喔!前輩:這真的是很令人有感覺的一篇文章呀!之前常看到有人說要出家當和尚來替家人贖罪,但是他們有沒有想過,家人把他們拉拔的這麼大,他們卻拍拍屁股就走人,說什麼這是更偉大的作為,自己心裡就覺得:都是屁啦!不過話說回來,我還是承認對宗教有一些偏見,尤其是自從在夜市看到托缽的和尚坐著BMW車離開時更有這種厭惡的感覺!還有常在電視上出現的中台禪寺等的,都有一種花和尚的感覺!有點像是老一輩說的:嘴唸經、手摸奶(台語)……

  7. 捐獻功德是為自己造的,這捐出去的錢將來也會回饋自己身上。然而功德大小在於捐錢當時的一煞那念頭,是出自本來應該捐的心態?還是我想求功德的心態?兩種心態捐同樣的錢,功德卻差異很大。

  8. 有拜有保佑,那不就是收賄關說回扣的惡質行徑嗎?
    有捐有功德,捐越多,抬頭越響亮,位階越崇高,這就是古往今來假宗教之名行斂財之實的不二法門
    人可以有宗教信仰,但別沒有一點常識
    信宗教就當成是:消費自己的有形資源,換取心靈慰藉,有餘力則助人

  9. 做(功德),我覺得是要發自內心真的去做善事,才是真正的功德,「如果因為捐款,就是〝功德〞,神就赦免你的罪」那這樣就沒意義了;有的人家裡很有錢,一直在推廣行善,可是卻放著年邁的父母親,不親自照顧,反而去照顧那些他們認為需要照顧的人,那麼~做父母的有什麼感想?!有這樣的孩子是該高興還是難過呢?!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