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徐志摩

徐志摩為文善譬喻,文章採用簡明通透的口語,竭盡思維與想像,創造豐富詞藻,對於抽象的事物或感受,都能用具體的描述令讀者身歷其境或感同身受。在「我所知道的康橋」與「翡冷翠山居閒話」這二篇文章當中,徐志摩對於眼簾所及的事物,做了詳盡的描述,用大量的譬喻,將遠地異鄉的景緻,細膩的呈現在讀者眼前,例如:森林似的尖閣不可免的永遠指著天空、星星的黃花在風中動盪(我所知道的康橋)。那美秀風景的全部正像畫片似的展露在你的眼前(翡冷翠山居閒話)。

「自剖」與「再剖」徐志摩用更多的譬喻去描述更加抽象的心境,例如:我的思想,如其偶爾有,也只似岩石上的藤蘿,貼著枯乾的粗糙的石面,極困難的蜒著(自剖)。我們是鼠,是狗,是刺蝟,是天上的星星與地上泥土間爬著的蟲。哪裡有功夫,即使你有心想親近自己?哪裡有機會,即使你想痛快一吐?(再剖) 徐志摩一貫的寫作風格,是坦誠與讀者分享快樂與感慨,以及生命體驗,在這四篇文章中是相同的:不論徐志摩身處何地,文中都是表現徐志摩與讀者坦誠分享自我的一貫風格,但是在文章內容,可以明顯感受徐志摩截然不同的兩種心情,一個是優遊自在,另一個則是困頓不安。

徐志摩文如其人,細膩、敏感,加上十年的創作,而成為中國新文學史上的重要源流。中國傳統的文風,向來重於論道說理,都是「文以載道」的嚴肅,不外「之乎也者」的教條,除此之外,則是一些軼聞趣事的小說野史,完全只有單向式的授與受。徐志摩開啟了與讀者互動的風氣,關心讀者的需求,同時讓讀者也能感受到文章的生命,感染作者的氣息,在這種互動的情境下,徐志摩不單單只有提倡白話文的消極,更進而改變了文壇的生態。

徐志摩一生追求性靈的充實,熱衷追求「美」而努力不懈,所以閱罷在兩篇遊記,令人恍若神遊,不忍離去。而在閱畢二篇自我剖析的文章後,也不由自主的跟著擔憂,是否自己也在人生的旅途上迷失已久?或許徐志摩的生命態度,是對於「活在當下」的執著,作一個肯定,所以才會深深的感染讀者的情緒吧!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