吳越春秋

公子光

吳王壽夢有四個兒子,長子諸樊,二子餘祭,三子餘昧,四子季札。季札年幼,卻最為賢德,壽夢一直想立他繼承王位,季札始終不肯,只得立了長子諸樊。

諸樊在位十三年,臨死時遺命傳弟不傳子,就傳給了二弟餘祭。餘祭在位十七年卒,又傳位給三弟餘昧。

三兄弟的想法是:如此傳位下去,終究會傳到季札的身上。

餘昧在位四年卒,要傳位給季札,季札卻逃到國外去了,在不得已的情況下,吳人立了餘昧的兒子僚。

但諸樊的兒子公子光則大為不滿。論輩分,公子光算是長孫,他認為既然是傳弟,當然應該傳給季札,既然季札都跑了,那論輩分排,應該傳給他。

因此諸樊的長子公子光心中十分不滿,決定要殺吳王僚。

伍子胥

伍子胥是春秋時代的楚國貴族,他跟父、兄都為楚國做事,但楚平王聽信讒言佞語,不辨是非就把伍子胥的爸爸和哥哥都殺害了。

伍子胥逃亡,憤怒地逃奔吳國,並立誓要替其父兄報仇。

伍子胥逃到吳國後遇上公子光,因為足智多謀,所以深得賞識。公子光將心中的計畫告訴伍子胥,伍子胥遂接下刺殺吳王僚的任務。

專諸

伍子胥偶遇專諸,見他生的虎背熊腰,力大無窮,性好鬥毆,便加以培養成為一名刺客。

吳王僚守備森嚴,近身不易,伍子胥打聽到吳王僚特別喜歡吃魚,就要專諸去學習烹魚之術,另外特製了一把魚腸劍,可以藏在魚腹中,躲過眾人耳目。

「魚腸劍」其實應該是「魚藏劍」之誤,是名鑄劍師歐冶子三長兩短的絕佳作品之一。

專諸捧炙魚覲見吳王僚之前,被要求更衣,以防藏有暗器。沒料到專諸近身後,拔下魚頭,抽出魚腸劍刺殺吳王僚成功。

吳王闔閭

同一時間,公子光採納伍子胥之計,趁吳王僚兩個同母兄弟燭庸、蓋余率大軍伐楚,遭到楚軍包圍而國內空虛之際,奪位成為吳王闔閭。

干將莫邪

吳王闔閭登位後勵精圖治,命人找來鑄鍊能手干將莫邪夫婦來鑄劍。

因為期限將屆,無法如期交出寶劍,莫邪投身於融爐,終於鑄造出兩把鋒利無雙的寶劍,分別命名為干將莫邪。這也是歷史傳說第一次出現可以削鐵如泥的寶劍,充滿傳奇色彩。

現在還有用人骨入爐的煉劍之術,就是因為干將莫邪的傳說而來。

孫子兵法

伍子胥又荐舉了孫武,使吳國能憑藉軍事力量成就一代霸業。

孫武原本不是吳國 (蘇州) 人,而是齊國人,他的父親也是個軍事家,他因避世亂而到蘇州。

日後因為見到伍子胥慘死,深知鳥盡弓藏的道理,遂隱居在穹窿山中寫兵書。這部兵書就是震古鑠今,聞名中外的「孫子兵法」。

吳王夫差

伍子胥投吳,非為輔佐吳國,主要目的是在借兵伐楚,以報父兄無辜遭到楚平王誅殺之仇。因此他受到吳王闔閭重用以後,幫助吳王闔閭完成霸業,又一再唆使吳國攻楚,最後終於攻陷楚國,把楚平王的屍首自墳墓裡挖出來,狠狠地鞭打了三百下,以洩殺害父兄之恨。

接著又鼓勵興兵攻越。

沒有自信的越國找來秦國的軍隊合力作戰。吳王闔閭在秦越聯軍的夾擊中,傷重身亡。其子繼位,是為吳王夫差。

夫差發誓要報父仇,「使人立於庭,茍出入,必謂己曰:夫差,爾忘越王之殺爾父乎?則對曰:唯,不敢。」要求所有臣民遇到他,都要問「夫差,你忘記越王殺了你的父親嗎?」夫差則必定回答「不敢忘記」。

吳王夫差繼位兩年後,旋即攻入越都會稽,報了殺父之仇。

越王句踐

越國戰敗,越王句踐派大夫文種向吳國求和,伍子胥深諳兵道,極力主戰,當然不會答應,諫言滅越以絕後患。

文種能言善辯,又向吳國的太宰行賄,加上吳王夫差志得意滿,不但答應越國的求和,還讓越王句踐成為吳王夫差的奴隸,到吳國去服侍吳王夫差。

臥薪嚐膽

在吳王夫差生病的時候,句踐竟為吳王夫差嘗糞便,以表忠心。這就使得吳王夫差大為感動,病癒後決定放句踐回國。

伍子胥得知後,極力勸諫吳王夫差不可釋放越王句踐回國,專橫的夫差,根本不把伍子胥「聯齊抗越」的主張放在心上,還反過來聽信已被文種收買的太宰伯嚭的話,賜劍命他自盡了斷。

伍子胥死前曰:「必取吾眼置吳東門,以觀越兵入地」,叫人把自己的眼睛挖下來懸掛在吳國的東門上,他要看著越國來滅亡吳國。吳王夫差得知之後,更怒,命人將伍子胥屍首置入皮囊,沉入江中,不給安葬。

句踐被釋放返越之後,睡在柴薪上,讓自己無法安眠,又懸掛一個膽,時刻讓自己去品嚐膽的苦味,如此讓自己不敢安睡,不能忘記作為奴僕的屈辱與痛苦,日夜思考著如何復仇。

他命文種主持內政,范蠡負責主持外交及對越國的情報工作。

西施

越王句踐不但勵精圖治,還想麻痺敵人,決定找美女獻給吳王,即命范大夫 (范蠡) 找尋美女。

西施經常在江邊浣紗,紅顏花貌,有沉魚落雁之姿,范大夫一眼看上了她,於是就用重金聘用,同時許諾未來事成之後,將終身陪伴。

西施有心窩痛的毛病,痛起來會忍不住捧著胸口,被稱之為「西施捧心」,模樣楚楚可人,真個我見猶憐。

同村的另一端住著一位〝東施〞,容貌醜陋,舉止鄙陋,看西施如此這般「捧心」,人人憐愛,於是也依樣畫葫蘆,這麼「捧心」一番,希望獲得眾人垂青,不想眾人見她皺眉模樣,形容醜惡非常,更加令人厭惡, 紛紛予以恥笑。這是「東施效顰」的由來。

越王句踐命樂師教西施歌舞儀態。訓練了三年,命范大夫帶著西施還有鄭旦進獻給吳王夫差。

范大夫見吳王後,跪拜曰:「東海賊臣句踐,感大王之恩德,遍搜境內,得善歌舞者,以供灑掃之役。」

吳王夫差一見到西施,旋即無法自拔。自此常常與她一起四處去遊玩,不再理會朝政,使句踐有足夠的時間修養生息,東山再起。

同一時間,西施也不斷透露吳國的情報給越國,這是美人計的由來。

十年生聚,十年教訓

戰敗後的越國人口空虛,於是越王句踐實行「十年生聚,十年教訓」的政策,鼓勵生產,增加國內人口,再用十年的時間教育、訓練這些人,以培育壯大軍事力量。

十年後,吳王夫差為了壯大聲勢,盡發全國精兵赴黃池,只留下太子與少數軍隊留守吳城。

越王句踐得到西施的情報,認為時機成熟,出兵五萬,大舉伐吳,吳軍大敗,太子被俘。

吳都之變的消息傳到黃池,吳王聞悉大驚失色,急忙派人以卑辭厚禮與越王句踐講和,越王句踐自知兵力還不足以滅吳,於是暫時和盟而退。

吳王夫差雖然由黃池匆匆率軍返抵吳國,但是由於連年用兵,民窮財盡,加上民心士氣低落,吳國國力從此一蹶不振,苟延十年之後,終被越攻逼,吳王夫差被越軍圍困於姑蘇,求和不成後,遂蒙面自殺,吳國乃亡。

越王句踐返國二十年之後,終於亡吳,同時應證了伍子胥的預言。

陶朱公

范蠡,字少伯,生卒年不詳,春秋楚人,與文種同事越王句踐二十餘年。

當越王句踐終於滅吳稱霸,一雪前恥,手下最大功臣范蠡被封為上將軍。范蠡深知「大名之下難久居」、「久受尊名不祥」,在有功於越王之下,難以久居,而且深知句踐為人,可與共患難,難與同安樂,故立即隱退,「自與其私徒屬乘舟浮海以行,終不反」,帶著西施「泛舟五湖」,一起泛舟齊國,實踐了最初的諾言,終身相伴。

傳說後來隱姓埋名,變姓名為鴟夷子皮。

至陶,操計然之術以治產,自號「陶朱公」,後以經商而致鉅富,有「三聚三散」的傳說。

范蠡曾經派人遞送書信給文種,提到「飛鳥盡,良弓藏;狡兔死,走狗烹。越王為人長頸鳥啄,可與共患難,不可與共樂,子何不去?」說到越王句踐這個人「脖子很長,嘴巴像鳥一樣又小又尖,只能共患難,不能共享福」,要文種離開。

文種未能聽從,不久果然被越王句踐賜劍自殺。

─ 後記

吳王夫差、越王句踐是歷史上最戲劇性的復仇事件,其精采程度,連現在的戲劇都難望其項背,中間牽涉到的人、事、地、物難以勝數,東周列國誌以及春秋記載的非常詳盡,但是相關資料分散而不連貫。

我一直想把這段歷史搞清楚,也想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編排,讓它連貫,於是我去除了一些過於詳盡的資料,並用事件發展的順序將之串聯,讓整個事件清晰明朗,並淺顯易懂,現在終於完成了。

歷史不是文學創作,不能隨意更動,因此史實與傳說的部份必須加以註明。

史實資料:

1.公元前514年 — 公元前496年,吳王闔閭執政,以楚國舊臣伍子胥為相,以齊人孫武為將軍,使國勢日益強盛。

2.公元前506年,吳軍在孫武、伍子胥率領下,從淮水流域西攻到漢水,五戰五勝,攻克楚之郢都,楚昭王出逃。

3.公元前496年,越王句踐即位不久,即打敗吳國。

4.公元前496年,吳、越交戰,吳敗,吳王闔閭受傷而亡,其子夫差繼位。

5.公元前494年,吳王夫差為報父仇而敗越於夫椒 (在太湖之中),攻入越都會稽 (今浙江紹興)。

6.公元前494年,吳王夫差攻破越都,越王句踐被迫屈膝投降,並隨夫差至吳國,臣事吳王。

7.公元前482年,吳王夫差為參加黃池之會,盡率精銳而出,僅留太子和老弱守國。越王句踐乘虛而入,大敗吳師殺吳太子。

8.公元前473年,越軍再次大破吳國,吳王夫差被圍困在吳都西面的姑蘇山上,求降不得而自殺。

9.吳王闔閭 (? — 公元前496年)

10.伍子胥 (? — 公元前484年)

11.吳王夫差 (? — 公元前473年)

12.越王句踐 (? — 公元前465年)

13.孫武 (公元前535年 — ?)

2 thoughts on “吳越春秋

  1. 現在經由解說更加瞭解魚腸劍的由來,以前一味地以為是因和”魚腸”很像的原因,原來是因為其用法而有此名詞!另外關於干降莫邪之劍,不是聽說在大陸以被挖掘出土了嗎?有機會倒是很想去見識見識~~^^

  2. 歷史上並沒有任何關於干將與莫邪的記載,更何況鐵器是到了漢朝才出現。
    青銅器要如何「削鐵如泥」?值得懷疑。

發表迴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