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圖是一把「脅差」(Wakizashi)。
一般人常說的「武士刀」其實是個錯誤的說法,日本並沒有「武士刀」這樣的東西,我們常說的「武士刀」實際上應該統稱為「日本刀」。
日本刀劍根據時代與用途,在各派學術性長短分類法有不同的看法。現行的收藏大致上以日本的「銃砲刀劍類所持等取締法」制訂標準作為根據,其定義如下:
「刀」(Katana):刃長為 60 cm 以上的刀劍。
「脅差」(Wakizashi):刃長為 30 cm 到 60 cm 的刀劍。
「短刀」(Tanto):刃長為 30 cm 以下的刀劍。
台灣的「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」定義〝武士刀〞是「柄稍長,可供雙手持握」,脅差的柄一般都不會超過20公分,大約在15到18公分之間,所以在台灣脅差不算是武士刀。事實上,也只有中國跟台灣普遍使用〝武士刀〞一詞概稱日本刀。
脅差俱信是源于室町時代。
脅差的主要功用是用在戰場上的近身戰,或是打刀不慎掉落,或是卡在對方身上盔甲上時使用。脅差的另外功用是方便在狹小的空間裡廝殺,例如室內、狹巷。
劍道型也有脅差的套路,就是短劍三式。
不少人會誤認為脅差是為了切腹而產生,事實上切腹不一定用脅差,也有用布包住長刀刀刃後,用手抓住刀刃切腹,只不過用脅差比較方便就是了。
二次大戰時,讓美國人聞風喪膽的〝神風特攻隊〞,隊員都隨身攜帶特製的短刀,目的就是在狹小的駕駛艙內切腹。這才是真正為了切腹而製作的刀。
剛開始閱讀到相關的文章時,我以為是開玩笑的謠言,撞機都必死無疑了,何必還多此一舉切腹?後來看到老美展示的圖片,我才相信日本人真的「禮多人不怪」。
圖中是一把「脇差」(Wakizashi)。
一般人常說的「武士刀」其實是個錯誤的說法,日本並沒有「武士刀」這樣的東西,我們常說的「武士刀」實際上應該統稱為「日本刀」(Nihondo)。
日本刀劍根據時代與用途,在各派學術性長短分類法有不同的看法。現行的收藏大致上以日本的「銃砲刀劍類所持等取締法」制訂標準作為根據,其定義如下:
「刀」(Katana):刃長為 60 cm 以上的刀劍。
「脇差」(Wakizashi):刃長為 30 cm 到 60 cm 的刀劍。
「短刀」(Tanto):刃長為 30 cm 以下的刀劍。
閱讀全文 →